首页 > 资讯 > > 内容

重要!河南省疾控中心7月份健康风险提示 全球快报

发表时间:2023-07-04 13:36:00 来源:大河网

7月份逐渐进入盛夏,高温强势来袭,并时常伴有强降雨,天气以潮湿炎热为主。连续高温和降雨导致蚊虫、苍蝇等病媒生物滋生,病原微生物繁殖活跃,加大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风险。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在此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疟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此外,还需特别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和暑假期间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


(资料图)

重点提示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多发,临床症状以手、足、口等出现疱疹为主,多伴有高热。手足口病可经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唾液、疱疹液、粪便及污染的器具感染,易在幼儿园、幼托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多数轻症患儿预后良好,1周内可痊愈。少数患儿会发展为重症,病死率较高。

防护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游泳池中游泳或玩耍。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3.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血小板减少、乏力、恶心、呕吐等,重症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正值暑假,群众外出游玩增多,进入草地、树林等环境中要注意个人防护,谨防蜱虫叮咬。

防护措施:

1.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叮咬。

2.感染人员管理。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在护理病人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三、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病死率为1%-10%。2022年1月以来,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2022年7月23日WHO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年5月12日WHO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期我国北京、广州等地出现输入病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猴痘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防护措施:

1.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2.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暴露前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感染,暴露2周内,尤其是最初4天内接种者,约85%可产生免疫力,减轻症状严重性。

3.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四、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常有脾大与贫血。假期出入境人员数量增多,在疟疾流行地区生活或旅游的人群要注意防蚊及预防性服药。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频繁,蚊虫数量增多,要保持好环境和居室卫生,用蚊帐、驱蚊剂等避免蚊子叮咬。

防护措施:

1.避免境外感染。出国前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在境外,穿长袖衣服和裤子,减少皮肤暴露,尽量避免蚊虫出现的高峰期,尤其是黄昏、夜晚到野外活动,喷洒驱蚊剂、点蚊香,睡觉使用蚊帐。

2.做好境内监测。回国入境时,若有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如实向海关申报健康状况及疟疾流行区旅居史,配合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短期赴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的回国人员入境后1个月内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非短期人员入境后建议及时到医疗机构进行疟原虫检测。入境后2年内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疟疾流行地区或国家旅居史。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逐渐减少,保持小幅波动状态,老人、儿童、基础疾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在日常活动中仍需注意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降低传播风险。

防护措施:

1.积极接种疫苗。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要积极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

2.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

3.合理用药,按需就诊。居民感染后,要根据自身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六、食物中毒

夏季温度高,细菌生长和繁殖加快,食物易腐烂变质,再加上群众外出就餐增多,食物中毒进入高发季节。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含有毒素的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加工环境清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防护措施: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食品。尽量不购买散装食品。

2.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尽量每餐不剩饭菜,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七、高温中暑

近期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持续的高温环境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头晕、乏力、大汗、口渴、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者可引发热射病。高温下长时间作业和户外活动都可能引发中暑。

防护措施:

1.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户外旅游和锻炼时要尽量在阴凉处活动,做好防护措施。体质较差和对热不耐受的人群应尽可能避免在高温天气下外出。

2.高温天气时注意饮食清淡、及时补水。喝水时少量多次,不要过多饮用冰水和含糖饮料。

3.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冰袋、凉毛巾等冰敷加快降温,适量补充淡盐水。症状严重时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

极端天气事件

中央气象台预计,7月上旬华北东部和黄淮北部等地仍多高温天气。5-8日,华北、黄淮等地将出现一次持续高温过程。此外,6-9日,江南东部、华南东部有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我国华北、华中中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还将出现阶段性高温过程。

河南省气象台预报,7月1日夜里至4日白天,我省黄河以南有一次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全省有阵雨、雷阵雨,黄河以南大部有中到大雨,东部、南部部分县市有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本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暴雨落区重叠度高,我省南部、东部易发生暴雨灾害,持续强降水诱发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淮河干流洪水、农田渍涝、城市内涝的气象风险较高。民众需密切关注气象台站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风险提示,做好防范。

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

正值暑假,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进入高发时期,要特别注意防范溺水、道路交通伤害、跌落、中毒、烧烫伤等。

防护措施:

1.家长应对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安全排查,消除那些可以预见和避免的安全隐患,如热水瓶、热水杯和装有热汤的厨具要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家中用电设备和电源要远离儿童触及范围;妥善保管家用化学品,药品最好存放在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包装中。

2.在儿童饮食起居方面,要做到新鲜、无毒,防止食物污染变质。教育儿童进食时不要跑跳或哭闹,纠正儿童口内含物的不良习惯。

3.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开放的水源边,无论在家中、室内、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护。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去危险的水域/水体、非正规的游泳池游泳,防止溺亡。如遇到同伴溺水,千万不要自己强行救援,应大声呼救请周围的人帮忙救援。

4.注意培养儿童安全意识,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边追逐打闹,乘车出行要坐好儿童安全座椅并系上安全带。

来源:河南疾控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李瑞 审核:安艳鸽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澳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